南阳亮家装饰装修襄阳有亮家躬耕在南阳
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让崇敬诸葛亮的习凿齿习凿齿没有任何依据的生生把亮家从襄阳变成南阳邓县。
襄阳有亮家是确凿无疑的。因为诸葛亮曾经随诸葛玄依刘表。刘表在襄阳,诸葛亮家当然也在襄阳。
但是,相隔两个朝代的习凿齿寻找诸葛亮遗迹时却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襄阳城内没有诸葛亮故居,故居在离城二十里的乡下。二是诸葛亮自己说躬耕于南阳。
如何解开这两大难题?习凿齿不顾自己考证的南郡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事实,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生生把汉水以南的诸葛亮故居说成是归南阳邓县管辖。一举破解两大难题。
但历史终归是历史。
第一,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南阳郡不管辖邓县,邓县也不管辖隆中。假设诸葛亮在邓县躬耕,在向皇帝呈送的奏章中,诸葛亮只会直接说躬耕于邓县。就像曹操挟天子迁都于许县一样。因为邓县和许县都不是郡治,不能以郡治代称。
大汉朝廷设立襄阳郡时诸葛亮就在荆州留守,他肯定清楚襄阳一带辖区发生了变化,而且蜀汉政权也认可了这一变化。因为蜀汉政权任命了关羽为襄阳太守。
这种情况下,他只说南阳,不说邓县岂不是给朝廷制造麻烦?
以州指代州治,以郡指代郡治是古人行文的通例。如荆州北据汉沔,其实是说襄阳北据汉沔。南阳城南九十里是宛县城南九十里。石韬是颍川人其实就是阳翟人。而徐庶就是颍川长社人。关羽留镇荆州,镇守的是襄阳,新野也属于荆州南阳郡,因为既不是州治,也不是郡治,就必须说清楚屯新野。
所以,说躬耕于南阳是躬耕于邓县,与古人行文惯例不合。
第二,襄阳说称诸葛亮出山前一直在襄阳与事实不符。郏县张店留侯祠诸葛亮访留侯祠碑清楚地记录了诸葛亮携徐庶访留侯祠一事。这说明史书记载的诸葛亮与徐庶,石韬游学是在颍川郡一带。
第三,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有原因的。诸葛玄依刘表却并不受刘表重视。在荆州无官职,在襄阳无住宅。只能住在乡下。诸葛亮早就看出来刘表不是乱世中的英雄。望之不似人君。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既如此,当然是早作打算,并且要与之切割干净。所以才在南阳躬耕,在颍川游学。
第四,先主三顾茅庐时已经与刘表集团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已经到了诸葛亮与刘备初次见面都敢献计取荆州的地步。野史记载有马跃檀溪之事。刘备岂敢三渡汉水?再说,职责所在,也不能擅离职守。向北可说是侦察敌情,向南无法解释。
第五,南阳郡地跨汉水跨的是南北流向的汉水,而不是东流的汉水。地图很清楚,茨城镇以上汉水基本上是南北流向,以下才是东流。所以,南阳南郡的分界是东流的汉水。而隆中恰在汉水以南。
总之,隆中很可能是诸葛亮随叔父依刘表时的故居,但绝对不是诸葛亮躬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