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挂红绳几根最好清明插一物子孙代代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其时间为每年的4月4日至5日。传说这一节气最早源于周朝的帝王“墓祭”之礼,随后民间也兴起了扫墓添坟的习俗。
不过,清明不仅是祭祖的日子,同时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节气。在南北地区,柳树已抽出新芽,桃花、梨花、梅花盛开,到处是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气息,让人们感受了不一样的春天。
其实,民间有句老话“清明插一物,子孙代代富”,那么很多人好奇,这“一物”到底是什么?只要跟着做,家族兴旺发达。
01、一物指的是啥?“清明插一物”,这“一物”其实指的是“柳枝”,清明除了扫墓外,也需要“插柳”。在古人看来,清明是一个希望和活力的季节,此时树木已长出了新芽,到处是生机活力的景象。
此时的柳树枝条随风摇摆,如同身材纤细的少女那般轻盈飘逸,让人眼前耳目一新。
民间自古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可见柳枝在清明节气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清明之时,柳枝生命力最为顽强,不管插在哪里,成活率非常高。
那么,为何会有“清明插柳”的说法呢?传说,神农氏“教民稼墙”,百姓们为了纪念他自发插柳。
而到了春秋时期,介子推曾陪着晋文公出逃,因连续多日没有食物来源,介子推将身上的肉割下来,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晋文公。
流亡19年后,晋文公重新登上霸主宝座,他在封赏重臣时唯独忘记了救过他命的介子推。经大臣提起,晋文公才内心有愧,先后派人请介子推出山。
但介子推和母亲躲在山中始终不肯出来,晋文公为了逼其下山,令人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死在柳树边。
晋文公后悔不已,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要求全国每年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次年,晋文公前去祭拜介子推,发现旁边的柳树死而复生,心中大喜,将柳条编制帽子戴在头上留作纪念。民间得知后,纷纷效仿,就此有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02、清明插柳有啥寓意?1、象征着生命力柳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就算折下一枝柳条插在土里就能成活,清明是万物生长的好季节,插上柳条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传说,观音菩萨手持柳条普度众生,可见清明插柳传递着希望和生机。这一天,将柳条插在门前或房檐下,祈求家庭幸福兴旺,子孙代代相承。
2、祛邪除灾柳树除了有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们美好的向往外,也被认为是一棵神树,在民间信仰中还具有驱邪避害的作用。在众人看来,将柳树栽种在家门口,可以驱除邪气,庇护家宅平安健康。
3、寄托丰富情感在传统文化中,插柳、折柳也寄托着丰富的情感和美好寓意。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凸显着浓浓的不舍之情。
而在这个祭祖扫墓的时间点,人们也借着插柳寄托对先人的思念,祈福家庭成员平安健康,希望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在北方地区,人们扫墓时会专程携带柳枝,将其插在墓地上,希望后人能够出人头地。
当然,清明插柳也有很多讲究,如所插的柳枝必须是清明这天折下来的,枝条需为新鲜、无破损。
在插柳前,人们会将柳枝放水中泡上2小时,待柳条吸足了水分后,再将其插栽门前的土中,或直接挂在屋檐下。
据说,如果插栽屋檐下的柳枝转为青枝,且成功复活扎根,表明未来一段时间阴雨连绵。如果柳枝很快就已干枯,那说明未来将是干燥、晴朗的天气。
因而,古人也会根据“插柳知天气”,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也让这一习俗增添了趣味性和神秘性。
03、清明节其他习俗其实,清明节除了有插柳、扫墓祭祖的习俗外,也有其他有意义的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荡秋千早在南北朝时,荡秋千这一趣味游戏就已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人们将长长的绳子挂在两棵树木中间,少女坐在绳子上,再由旁人推引。
据了解,荡秋千春秋时就已被发明出来,齐桓公北伐山戎时,发现了这一有趣游戏,将其带到中原。
直至今日,荡秋千仍十分流行,不仅可锻炼孩子勇气,也可促进身心健康,深受人们喜爱。
2、放风筝每到清明前后,微风拂来,正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纷纷制作风筝,并将其放飞出去,比谁放的更高一些。
风筝最早是用木头制作的,早在公元前400年,墨子就制作了木鸢,这是全球最早的风筝。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这才演变出了纸质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在古代,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也可以放走晦气和霉运。不少人在制作风筝时,会将所有灾病写在纸上,待风筝飞上天时,将风筝线剪断,让其自由飞走,寓意着疾病、晦气统统被带走。
3、踏青自古,清明就是踏青的好时节,毕竟此时正处在仲春、暮春中间,春意愈发浓郁,人们开始了踏青出游,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桃花、樱花、梨花盛开的美景。
踏青作为一种节令性民俗活动,最早源于远古农耕的“迎春”习俗,后世的演变中形成了踏青活动,人们趁机郊游出行,感受不一样的春光。
4、拔河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这项运动,最早是在军队中流行,那些将士们为了增强体魄,故而以“拔河”锻炼身体,相互比斗。
当然,拔河最早名为“牵钩”,唐代时这项运动广泛流入民间,备受推崇,被文人改名为“拔河”,并衍生出了各种趣味游戏,深受喜爱。
5、蹴鞠我国虽然不是足球强国,但实际上足球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传闻黄帝为了训练勇士,发明了蹴鞠。
以当时的生产条件,自然是做不出今天的足球。不过,人们用动物皮革制作成皮球,球内用毛填充塞紧。
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文化发展到巅峰,衍生出了制度规范、球场、术语、踢法等,和足球相比,蹴鞠的游戏规则更富娱乐性和技巧性。
不管是汉武帝、唐敬宗、宋太祖还是宋徽宗,都是头号球迷。而历史上的反派人物高俅,正是靠着蹴鞠被重用,一路升到太尉。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蹴鞠开始衰落,以至于我国在现代足球上的表现不尽人意。不过近年来,民间再次拾起蹴鞠比赛,清明正是蹴鞠游玩的最好时节。
6、吃青团清明节是吃青团的好季节,传说早在唐代时就已形成这一习俗,当时百姓们将艾草、糯米粉混合起来,制作香甜可口的青团,直至今日青团仍是江南百姓清明必吃的点心之一。
当然,在粤北客家人的传统中,艾糍是清明必吃的小吃,它除了是一种祭祀供品外,也寄托着团圆、思念先人的情怀。
而在山西、陕西等地,子福则是当地清明必吃的小吃,寓意着子孙有福,一家人分着食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很多年轻人已不了解这些习俗,也不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够了解清明插柳的美好愿景,就算不太明白,但只要照着做,相信今后必然会大吉大利。#今日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