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缶演员奥运记忆回望2008年北京奥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开幕,历经数年筹办,承载万众期待,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在这一刻点燃冰雪激情。近日,北京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推出《我和冬奥有个约会》专题节目,通过多件与奥运相关的藏品,带领我们探寻奥运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短视频,去回顾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而歌的浩大场面吧。
视频加载中...
众所周知,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再次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那大家还记得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最经典的那件“道具”吗?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历史深处的回响,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敲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击缶而歌。现今收藏于北京奥运博物馆的缶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使用的,它的中心位置鼓皮周边,有排列整齐的LED灯,开幕式中所展现的声光效果便是来源于此。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实际上缶原本并不是乐器,而是在远古时期,人们盛酒或水用的一种陶器,古人在对酒当歌的时候,常常用它来击打拍子。而为了体现现场的恢弘气势,开幕式的编导参考历史资料,对外形进行了改良。
缶的外形,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不仅周身雕刻有十分细致的图案,包括起支撑作用的四条腿,都采用了瑞兽形状。您知道吗,其实开幕式中所使用的缶和常规的乐器缶并非完全一样。
因为开幕式上一共使用了2008个缶,数量众多,且需要遵循节俭办奥的理念,所以外围使用的都是雕刻缶,内圈使用贴面缶,它只是外观长得一样,但并没有完全按照乐器缶的工艺来制作。
开幕式《击缶而歌》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个特意制作出来的缶,实际上还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功能。在每个缶面边缘,都有两个孔洞,演员手中的鼓槌,其实是要通过孔洞的机关弹射出来的,但是开幕式的编导考虑到要面向全球的观众,也为了减少失误,就把这个环节取消了,因此,开幕式上的鼓槌是放在缶面上的,演员直接拿起来使用即可。
完美的表演让全世界在2008年8月8日这个夜晚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悠远浩大,领略了五千年民族的历史厚度,感受到深厚的人文积淀焕发的艺术光彩。
资料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
北京奥运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