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五一华夏家博会装修南宁市18所新建学
南宁新闻网
新建成的高新区西庄路小学。记者黄维业摄
新建成的兴宁区那考河小学。记者黄维业摄
南宁市金凯路小学新校舍。学校供图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教育是民生之福,普照着广大学子。
2020年秋季学期,全市共有18所公办中小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学位约2.73万个。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建成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校101所,新增学位约16.13万个,首府教育扩容增量取得明显进展——这组沉甸甸的数字,是南宁市用群众看得见的民生实事,彰显教育使命和担当的有力注脚。
●建学校增学位
南宁教育扩容增量成效明显
随着南宁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务工人员到邕落户工作,对全市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上学难”这根硬骨头,南宁市迎难而上,大力加强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校学位紧张的问题。
今年新建成的18所学校,包括:兴宁区3所,为南宁市那考河小学、南宁市第五十二中学(南宁市兴宁区第二初级中学金桥校区)、南宁市朝阳路小学玉蟾校区;西乡塘区2所,为南宁市衡阳东路学校、南宁市兴贤小学;良庆区4所,为南宁市春蕾小学、南宁市银岭小学、南宁市华威小学、南宁市庆林路小学;邕宁区2所,为邕宁区清泉小学、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龙岗分校;南宁高新区1所,为南宁市西庄路小学;南宁经开区2所,为南宁市金凯路小学、南宁市沛阳路小学;隆安县1所,为隆安县第五中学;马山县2所,为马山县岭南中学、马山县里当瑶族乡中心小学分校;横县1所,为横县横州镇大竹小学。
南宁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海琼介绍说,新建学校主要是解决南宁市学位结构性短缺问题,“比如隆安县新学校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入学问题;旧城区学校改扩建或者新学校的建设,主要是完善小区的配套建设,满足旧城改造中群众对新增学位的需求;新区的学校建设,主要是适应南宁市城市发展要求和配套建设。”
●提升“硬件”“软件”
为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昨日,记者对即将投入使用的南宁市那考河小学、南宁市西庄路小学等进行了探访。
走进那考河畔的南宁市那考河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操场、崭新的教学楼,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收尾工作。“学校将于8月31日正式开学,迎来720名新生。”校长唐玲说。
那考河片区居民入住率高,市民对学位的需求也随之高涨。那考河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学校建成使用后该片区入学难问题将迎刃而解。那考河小学致力于建构“桂香沁人、书香沐人、馨香怡人”的“芬芳文化”,实现孩子“芬芳的童年,最好的自己”的生命样态,培养“品德好、本领强、勇创新”的新时代少年。目前,兴宁区政府为学校配备了2名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2名南宁市教坛明星,4名南宁市学科骨干,12名兴宁区骨干教师,为那考河小学提供优质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唐玲表示:“城区政府紧急给我们调拨了300万元设备资金,现在学校的各项教育设备,比如教室里的班班通电子黑板、课桌椅,教师的办公电脑等正在陆续进场。”据了解,兴宁区还将科学规划部署一批中小学校。“十四五”规划新建、扩建一批项目,如松柏路小学、松柏路中学、南宁市平云小学、南宁市华夏文博园小学、天德路学校、邕武路学校重建、中兴小学扩建等。
南宁市西庄路小学是南宁高新区新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办学规模按24个班、1080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实际可容纳30个班,1350多人),学校占地28.8亩,有教学综合楼、学生午托楼、食堂、风雨球馆、室外运动场及园林绿化景观平台等。据了解,学校功能室配备齐全,有2间计算机教室,1间语音教室,3间录播室,还配备了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劳技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以满足学校日常教学使用。目前开设有一年级6个班,二年级1个班,三年级2个班,学生约400人。
记者在西庄路小学看到,办学理念、育人宗旨、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已经标注在各教学楼的外墙,一目了然。学校筹备人卢雪丽表示:“学校以传统文化创建‘和美’校园。‘和美’是教育落实的核心,我们致力于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和睦友善,品行端正’的价值导向,把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致力于将西庄路小学打造成高新区、南宁市乃至广西的优质小学。”
红顶黛瓦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靓丽如茵的足球场……南宁市金凯路小学是新建的一所高标配、高起点、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学校。据了解,南宁市金凯路小学是南宁经开区重点打造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占地约37亩,建筑面积16216.97平方米,总用地面积25084.84平方米。学校将于2020年9月正式启用,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学校确立了“呵护童心,守护童年”的办学理念,以“童蒙养正启智融新”为校训,围绕“立足学生的终生发展,体验纯真的童年,为聪慧与高尚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育人目标,让金凯的每一位学子在这片土地上幸福成长。
●以三个“优先”为抓手
实现义务教育资源扩容增量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些都得益于南宁市坚持以优先加大教育建设投入、优先落实教育布局规划、优先保障教育用地等三大“优先”为抓手,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建设工作。
优先落实学校布局规划,为教育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南宁市于2011年底修订出台了《南宁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与实施方案(2010—2020年)》,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布局,并于2016年再次启动南宁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与实施方案的修编工作,目前已完成修编。规范标准化建设,出台了《南宁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对南宁市学校用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校舍装修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提高了学校规划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将中小学校用地及教育项目建设列为市本级人大专项督查工作之一,定期对教育项目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教育项目快速落地、快速建成。
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保证。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南宁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建立健全教育用地保障机制。实行义务教育用地优惠土地政策,明确义务教育用地划拨价款可按项目用地的实际成本计收。把好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关口,在住宅小区进行土地招拍挂阶段就明确住宅小区需配建的学校数量、用地、建筑规模等内容,确保教育配套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交付投入使用。
加大教育经费和建设资金投入,全市教育资源供给逐年递增。“十三五”以来,南宁市年均安排用于新学校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总投入超过50亿元。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南宁市通过实实在在努力,不断谱写新篇章,不断提升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莫俊
通讯员陈妍妤、米珍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