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死人法事道场姑子板
现在呼和浩特巴彦塔拉饭店的所在位置,原先是个城中村,名叫姑子板。姑子板的周边都是庄稼地,东边及西北角(即现在的巴彦塔拉饭店)是菜地,这片菜地和村子西坡之间隔着大坑,常年积水。坑里也有泉水渗出,水多时,水便由村西口的涵洞向西流去,最后汇入扎达盖河。菜地靠东一点,有一大片院落,是公教医院天主教徒们住宿的地方。
该村的西口是一户梁姓人家的院落。院落北边是道家“太清宫”,“太清宫”和砖窑连在一起。解放前这里住着一位医术不错的道士,不少人都向他求医问药,人们都称他徐?老道,但具体叫什么名字就不清楚了。道观前有棵大树,大树周围是一块比较宽敞的场地,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有时有人把马车停放在大树旁喂牲口。
姑子板地势高低不平,住户都把房子盖在村北面与东南的坡上。梁家、张家、苗家、刘家、唐家等大户人家院落比邻,宽敞豁亮。该村西南高坡上还住着王家和亢家。该村的东南有纸房和姑子庙。姑子庙院落稍大,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清幽雅静。
姑子板因为距离新旧城较远,所以村内店铺齐全。除杂货铺外,村里还有油坊、面坊、豆腐坊、醋酱作坊、纸坊等。
数百年来,新旧城之间一直是一片旷野,中间仅有一片村落,即姑子板。从新城去旧城,必须经过姑子板。出绥远城阜安门,过淌马河桥,经满八旗兵大校场到姑子板,即可远远瞭见回民区高大的清真大寺望月楼了。
村前有条小巷直通新城西门。小巷前边有一座大院落,是日伪时期三井洋行的仓库。姑子板的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也有一些人在附近的毛织厂和电话局上班。说到毛织厂和电话局,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知道。
姑子板的西南角,曾经是“绥远毛织厂”,这里最早是姑子板村民先人的坟地。电话局是日伪时期修建的,在姑子板的正南。
上世纪五十年代,母亲就在市立医院工作了。我去医院找母亲,总是爬坡上梁,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越姑子板。六十年代初,我在呼和浩特第五中学读书。因为母亲要上夜校,下午下学我用自行车去医院的托儿所接两个妹妹回家,也要途经姑子板。小妹妹坐在前面的大梁上,大妹妹坐在后衣架上,她俩一路上吱吱呀呀地唱个不停。如今,她们都已退休在家,孩子们也都事业有成了。每逢想起这段历史,我心中总有异样的感觉。虽然那时的生活穷苦恓惶,却也充满了温馨。
我初中的同学田林,祖父是归化城姑子板的大地主。田林的二大爷早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曾当过北平先农坛体育场场长。抗战期间,受国民政府委托曾在北平办过伞兵学校。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辗转回到了归绥。刚回来时就住在姑子板,直到在环河街购置院落后才搬离。1952年,归绥创立内蒙古师范学院,1954年该院设立体育系,田林的二大爷为首任体育系主任。
田林的父亲也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中共建政后一直在内蒙古体委工作。文革时我去田林家,他的奶奶还活着,已是90高龄。奶奶端坐在炕上吩咐他父亲说:“你也不去姑子板眊瞭眊瞭咱们家的地?”田林的父亲对她说:“那儿早就成了新华广场了,哪还有地!”又转头对我说:“老太太已经彻底糊涂了。”
据归绥旧家子弟郭先生回忆,姑子板的姑子庙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院落东西宽20米,南北长40米,占地面积约为800多平方米。
院内有正大殿、念佛堂五间,东西禅房各三间。东禅房靠北的两间用于存放佛像和法器,另一间存放柴炭。西禅房靠北那两间是姑子们的宿舍,另一间是厨房。
昔日的姑子庙是一座非常讲究的建筑。青砖墙采用磨砖对缝的砌法,即先把青砖磨平,砌时以糯米灰浆为粘合剂。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
屋顶是一出水,正面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顺坡而上的后墙上垒有花墙,花墙与山墙上有五脊六兽。屋顶板瓦铺面、半圆瓦盖缝,每排瓦前端盖有不同图形的瓦当。雕花木格子门窗上都糊着白麻纸,洁净素雅。
庙内正西殿、东禅房前地面铺有青砖,东禅房、西配殿门前各有二棵垂柳。
姑子庙在中共建政后尚有尼姑三人。大姑子果定、二姑子藏金氏,三姑子发宽,那时都已60多岁了。大、二姑子平时主持庙内的佛事,每逢佛教日,要举办各种法会活动。三姑子发宽负责看门护院,担水劈柴,烧火做饭,打扫卫生,采购庙内日常生活用品。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四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佛教节日,姑子庙都要举办各种法会。在此期间,庙内三个姑子与前来参加法会的众多姑子设坛念经。钵盂声盈耳,直至深夜。
1966年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于9月13日他们将庙内正大殿内的佛像、法器、木器、供桌等都装上车悉数拉走,庙顶上的五脊六兽也都搬倒砸碎了。
红卫兵又给大、二姑子脖子上挂上牛鬼蛇神的牌子,让她们站在骨排凳上,腰弯九十度,和姑子板村的“地、富、反、坏”一起,在大街上接受批斗。批斗中,还将早已煮好的猪肉汤灌到她们口中。
三姑子发宽因为是侍候大、二姑子的,就没被列入牛鬼蛇神之列,也没被批斗。此后大、二姑子相继过世。三姑子发宽,文革期间每天除了劳动改造,还得独守破庙,不知何年圆寂。
多数人认为姑子板因姑子庙而得名,本人也深信不疑。但据专家考证,姑子板应为古格板,即蒙语有房子的地方。
有学者说,古格板村明朝时即有人定居。当时人特别少,姑子板是蒙古语“姑日问百兴”的音译,汉语意为“三间房子”。呼市很多地名都一个“板”字,源于蒙语“把勒胜百兴”,也叫“百兴”,意为垒起的房子,汉人音译为“板申”。有房子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子
有教授说,姑子板的名称应该是蒙语“谷沁·板辛”的译(转)音,意为三十个(户)房子,板乃“板升”一词的简称。“板升”为蒙古族借用汉语里的“百姓”一词,因此,发音上相似。起初用以称呼来到塞外谋生的汉人,后来引申为村庄、村落。
更有草民说,公教医院里面的护士都是修女,她们也在姑子板租房子住。她们在医院里干活并且有工资,生活很好。归绥人称修女也为姑子,因为她们这里才称作姑子板。至此,本人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后记:
呼和浩特市太清宫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乾隆皇帝谕勅,北京白云观为全真道祖庭之一,选派邱祖长春真人嫡传法嗣之中精习道法之道士敕12人,随换防的清军人驻归化和绥远两城之中的太清宫及各庙宇。清乾隆皇帝为太清宫书匾额一块,上书“专司祈祝,疆土安宁”(其匾额在文革中被烧毁)。原有香火地五顷(原址在现在的新华广场附近)。所有太清宫常住道士都以清军所享俸禄一样:月俸一两四分银。至民国15年(1926),被民国地方财政视为不正常开销而削去。太清宫主要供奉三清道祖、玉皇大帝等神衹较高的神位。因其受过皇封,所以不接待普通百姓。所来太清宫进香、祈福者多为满蒙的贵族。逢大的道教节目,太清宫施放斋饭,冬天施放棉衣,夏天施放单衣、舍药放菜。道观中道士最多时达100余人。为北方丛林庙宇最大的道观。其历史传承中住持太清宫道士有:张教化,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1884),其弟子为玉皇阁的荣永修,财神庙的孙永宁等(十八代弟子)。圣清观的李永静(1901)住持太清宫,并收弟子鲁圆月、张圆广、许圆培等。民国10年(1921),太清宫住持由范明证当家,收徒赵至忠、李至仁、霍至高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清宫由李至仁道长住持,收徒卢理生、杨理青、纪理功等5人。
太清宫殿内供奉着元始、灵宝、道德“三清天尊”。分别代表宇宙的浑元、洪元和太初时期。民国时掌门道长范明证曾经在北京白云观“挂单”,还担任过白云观下院玉清宫的当家。范明证由于医术高超,善治疑难杂症,因而有了“神医”之称,又因其举止不俗,仙风道骨,经常舍粥放衣,救助穷苦百姓,更是深得众望,人称“老当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扩建新华广场,太清宫迁到新城艺术厅南街。文革中,红卫兵把太清宫当作牛鬼蛇神,以“破四旧”为名把神像法器全部捣毁,87岁的范明证道长也被游街批斗,迫害致死。后来,范明证的弟子李至仁道长重筑神坛,于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太清宫。如今太清宫的监院杨理青道长(道号冲和子),是李至仁道长的嫡传弟子,也是太清宫全真道龙门派的第22代传人,道学精深,法术高明,医术高超。2006年,太清宫经过重建装修后,焕然一新,正面的三清宝殿巍峨壮观,殿内供奉着元始、灵宝、道德“三清天尊”,北面财神殿供奉着赵公明元帅,院中还有一口除鬼降魔的“镇妖井”。呼和浩特太清宫是目前内蒙古地区唯一可以举行祈福迎祥、驱凶辟邪和超度法事的道场,并始终秉持着全真道龙门派的规制和庙风。